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
.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2-11-22   动态浏览次数:

书名: 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

作者:(英)乔纳森·沃尔夫(Jonathan Wolff)著  段忠桥 译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1

ISBN 978-7-5598-4255-8

索书号:A81/108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全面且平易近人的马克思哲学导读书。作者乔纳森.沃尔夫认为,我们可以将马克思对当前社会的批判与他对未来社会的预言区分开来,马克思仍然是眼下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最出色的评论员。沃尔夫还认为,大思想家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他们的宏大理论而在洞察力和票统的眼光。

作者简介

乔纳森.沃尔夫[英] Jonathan Wolf  牛津大学政府学院公共政策教授,曾任伦敦大学学院哲学系教授、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他一向关注平等、弱势群体和社会正义等问题,著有《罗伯特.诺齐克》《伦理与公共政策:哲学探讨》《健康人权》等。

段忠桥, 中国人民大学杰出人文学者、特聘教授,哲学院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哲学博士,牛津大学万灵学院客座研究员。

目  录

前言

导言

马克思的生平和著作

本书的计划

1早期作品

导言

宗教

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劳动和异化

货币和信用

自由主义

解放

结论

2阶级、历史和资本

阶级

历史

资本主义经济

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共产主义的本质

3评价

导言

早期著作

历史理论

经济学

共产主义

人性

结论

参考书和供进一步阅读的书目

索引

后记

原文摘(部分):

马克思的创新之处,是将斯密和费尔巴哈结合起来得出一种对异化劳动的说明。这就是,资本主义下工人的困境,是人的本质成为与他或她的存在相分离的方式的一个实例,即工人以并不表现他本质的方式来生活。从本质上讲,人是生产性的动物,但马克思断言,在资本主义下他们以一种非人的方式从事生产。

—— 引自章节:劳动和异化/037

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 引自章节:导言/003

“假如我有时间、安宁和资金,能把全部著作好好加工一番再拿去出版,那么,我会把它大大压缩,因为我一向喜欢简要叙述的方法”

—— 引自章节:马克思的生平和著作/007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 引自章节:历史唯物主义哲学/029

国家是公民的领域。在政治上获得解放的国家里,我们都是平等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丰富多样的权利的骄傲的持有者,互相视为自由的伙伴和国家的平等的成员。然而,在市民社会的层面上,即在日常经济活动的层面上,事情看上去就大不相同了。我们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竟争和剥削都成为必需;嫉妒其他人的成功并决心抓住那些我们认为是自己的东西。因而,我们每个人都过着一种双重的生活:平等的社会的公民生活和原子化的私有的个人生活。在马克思看来,这一可悲的真相是:原子化的市民社会是我们现实存在的层面,而高贵的国家的层面仅是一种共同的幻想。

—— 引自章节:自由主义/049

尽管从总体上讲马克思的著作数量众多,但其对共产主义的本质讲得却很少。这种缄默的原因部分来自马克思的一个论点,即对他来讲不是要为“未来的食堂开出调味单”。(《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页)

—— 引自章节:共产主义的本质

然而,马克思并不满足于费尔巴哈的主张。费尔巴哈觉得旦真理被发现,一旦宗教暴露了它的羞辱,他本人的主要工作就完成了。真理会在人们中传开,宗教将无法逃脱这种理智的攻击。宗教将会消失,人类将能充分享受他们的“类本质”一他们真正的人的本性,而不再受上帝的扰乱,甚至阻碍。 马克思认为这是一种肤浅的分析。虽然费尔巴哈已经了解了宗教这一现象,但他没有讲出宗教的起因。而不知道宗教为什么产生,我们怎能知道它如何趋向消失呢?马克思论证说,从本质上讲,人类创造出宗教只是因为他们在世间的生活是如此的令人胆寒、如此的贫穷不堪。这就是他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著名说法的背景。

—— 引自章节:宗教/020

马克思描述了这样一个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渗透了社会,它把价格强加于一切事物,排挤了非经济形式的价值。商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并在此过程中变得越发像吸血鬼,更为冷酷无情、更具剥削性。资本主义下的进步代价高昂。

—— 引自章节:导言/003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已的反面。 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 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 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以下简称《选集》]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5页)

—— 引自章节:导言/003

我们从一个传统神学问题开始。上帝为什么创造世界?实际上,这个问题以不敬的方式提出更好:上帝为什么费心去创造世界?毕竟,这个世界充满邪恶和苦难。如果上帝是完美且自足的,他为什么要不辞劳苦去创造完全外在于他本身的事物?更别说是像这个世界一样如此不完美的东西了。 神学家们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黑格尔给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解答。没有世界,上帝就不会是上帝。一个统治者要成为统治者就需要有某人或某物去统治,这可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逻辑起点。 相反,这一起点建基于黑格尔哲学的总的主题。在很多情况下,主体无法达成自我认识,除非(直到)他们遇到了“他者”。 因此,上帝也像其他主体一样,需要根据不是上帝的外部客体来定义自身。只有通过与世界的接触和互动,上帝才能获得对自己的认识。 因此,人类历史的进程同样是上帝达成自我觉察的进程。黑格尔的概念“Geist”",粗略说来即时代精神,从广义上讲,也就是上帝当前的自我认识水平

—— 引自章节:1.早期著作/017

然而,马克思并不满意费尔巴哈的观点。费尔巴哈觉得,一旦真理被揭开,宗教的假象被暴露,他的工作基本上就完成了。真理会在人们中间传开,宗教将无法在这种理智的攻击下继续存在。宗教将会消失,人类将能充分享受他们的“类本质”——他们真正的人的本性,而不再受上帝的扰乱甚至阻碍。 马克思认为这是一种肤浅的分析。虽然费尔巴哈已经了解宗教这一现象,但他没有论及其起因。而不知道宗教为什么产生,我们怎么能知道如何消灭它呢? 马克思论证说,从本质上讲,人类创造出宗教只是因为他们在人世间的生活如此恶劣和贫穷不堪。这就是他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全集》第1卷,第453页)这一著名说法的语境。对于某些当代的读者,这也许使宗教听起来一点也不坏。但我们必须记得,鸦片在19世纪是一种止痛药。尽管它当然也有消遣方面的用途,但其主要功能是减轻痛苦。 简言之,要理解这一比喻,我们必须理解鸦片的三个特性。 第一,它会给服用它的人带来一些快感。 第二,它通常用于慰藉或减轻疾病、疼痛、饥俄或其他形式的痛苦。 第三,经常服用它是非常有害的,至少会使服用者无法像常人那样精力充沛。 要理解对这一比喻的运用,我们还需要理解那些被宗教缓解的弊病。那就是日常生活的折磨,它们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承诺了那么多东西,却从工人处榨取了如此可怕的代价(我们稍后会详细讨论) 从本质上讲,马克思告诉我们,虽然费尔巴哈注意到了更深层次的痼疾的症状,但没有去理解这种痼疾本身。创造宗教不仅是一个不幸的错误,也是对人世间苦难生活的应答。拿走鸦片只会给我们带来毫无掩饰的痛苦。我们仍需理解和消除这个世界的缺陷,即世俗基础。 除非我们首先理解,并进而消除人世间使宗教得以产生的条件,否则将永远不能摆脱宗教和宗教异化。一旦宗教得以产生的原因被消除,人世间的痼疾被治愈,作为症状的宗教将自动消亡。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论点。宗教本身是不能被压制或废除的。

—— 引自章节:1.早期著作/017